中国物流行业网 新闻中心
中国物流行业网 > 新闻中心 > 公路资讯 > 内容

主题论坛(三十三):长大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图)

  来源:中国公路网   时间:2021-6-15 9:13

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注册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想参会的行业伙伴请登录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官网(www.wtc-conference.com),点击“我要参会(2021)”按钮注册参会。


本期为您介绍大会主题论坛——长大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LONG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 TECHNOLOGY FORUM。更多详情请关注大会公众号后续报道。


其他信息请点击下列链接跳转:


大会正式通知


大会活动安排


会场交通线路图


Q&A常见问题答疑(一)


Q&A常见问题答疑(二)


一  论坛召开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与重大挑战。为分析研究长大隧道建设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支撑长大隧道运营管理,推动隧道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发展,在WTC2021设“长大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专题论坛,邀请相关院士、大师和专家学者,围绕隧道工程建设、灾害防治、装备研制、运营管理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二  论坛时间地点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7日 - 18日


三  论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公路学会、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行委员会


承办单位:长安大学、世界交通运输大会隧道工程学部


协办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  论坛议程


论坛主席团:


顾金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文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彦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复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湘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术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论坛(一)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7日09:00-12:00


论坛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三层303A会议室




主持人:陈建勋 长安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主席




09:00 - 长安大学领导致辞




09:05 -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领导致辞




主持人:蒋树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陈建勋 长安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主席




09:10 - 长大隧道岩爆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顾金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09:40 - 隧道与地下工程水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王复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10:10 -超特长隧洞集群TBM施工适应性及问题研究


邓铭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0:40 - 茶歇




主持人:欧阳效勇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王明年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联合主席




10:50 - 中国超长隧道(洞)全断面掘进机发展成就与展望


杜彦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11:20 - 隧道建设决策中的数字纬度与意义


蒋树屏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1:40 - 黄土隧道地基湿陷变形评价及处理新技术


李国良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2:00 - 休会




论坛(二)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7日14:00-17:40


论坛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二层202A会议室




主持人:袁大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联合主席


冯守中 武汉广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4:00 - 基于iS3系统的岩体隧道信息高精度实时采集、分析和服务


朱合华   同济大学  教授




14:20 - 川藏铁路长大隧道TBM技术的思考


洪开荣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正高工/总工程师




14:40 - 西部长大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欧阳效勇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正高工/副总经理




15:00 - 我国高铁大断面隧道智能建造研究进展


王明年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副院长




15:20 - 超特长隧洞TBM掘进及支护技术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15:40 - 茶歇




主持人:林志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李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15:50 - 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灾害治理


李术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16:20 - 绿泥石片岩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与防控方法研究


陈建勋  长安大学教授/院长




16:40 - 高速公路数字化隧道


翟军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董事长




17:00 - 公路隧道低碳安全照明的多维光环境理论及工程应用


冯守中   武汉广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董事长




17:20 - 高水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接缝防水特性


晏启祥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17:40 - 休会




论坛(三)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8日9:00-12:10


论坛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一层104B会议室




主持人:张庆松 山东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联合主席


梁波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09:00 - 既有隧道损伤与波纹钢加固计算方法研究


丁文其   同济大学   教授/博导




09:20 - 隧道智能建造与运营巡检—机器人技术进展


李利平   山东大学   教授/副院长




09:40 - 瓦斯隧道分级方法及指标修正研究


林志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




10:00 - 快速交通盾构隧道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探讨


张稳军   天津大学   教授/博导




10:20 - 寒冷地区隧道中心排水沟水温解析计算及合理埋置深度研究


罗彦斌   长安大学   教授/博导




10:40 - 茶歇




主持人:晏启祥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张稳军 天津大学教授




10:50 - 隧道运营期结构病害精细探测与智能诊断研究进展及展望


刘斌   山东大学   教授/副院长




11:10 - 长大隧道抗减震研究新进展


禹海涛   同济大学   教授/博导




11:30 - 富水黄土隧道灾变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梁庆国   兰州交通大学   教授/副院长




11:50 - 隧道防排水系统优化与可维护性初探


李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博导




12:10 - 休会




论坛(四)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8日14:00-17:50


论坛地点: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会议楼一层104B会议室




主持人:丁文其 同济大学教授,隧道工程学部联合主席


许宏科 长安大学教授




14:00 - 隧道光环境信息感知与智慧照明展望


梁波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院长




14:20 - 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品质工程技术


涂耘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正高工/分院院长




14:40 - 基于机器视觉的隧道结构病害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


刘学增    同济大学    教授/博导




15:00 - 细水雾与排烟系统共同作用下地铁车站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研究


王亚琼   长安大学    教授/院长




15:20 - 基于结构试验的隧道结构韧性之初探


王剑宏    山东大学    教授/博导




15:40 - 茶歇




主持人:王剑宏 山东大学教授


罗彦斌 长安大学教授




15:50 - 公路隧道智慧安管体系研究与实践


丁浩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教授/分院院长




16:10 -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受力机理和设计方法


柳献   同济大学    教授/博导




16:30 - 绿色隧道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黄俊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分院院长




16:50 - 爆破与开挖瞬态卸荷双重动力扰动下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机理


郭佳奇   河南理工大学   副教授/博导




17:10 - 隧道凿岩台车多源信息融合预报方法与智能建造应用展望


石少帅   山东大学  教授/博导




17:30 -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


陈丽俊   长安大学   讲师




17:50 - 休会


五  专家信息

顾金才,河北省卢龙县人。1965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任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防护工程与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及理论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贡献:对喷锚支护坑道抗爆性能主持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现场试验,为国内首次提出喷锚支护坑道抗动载设计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对喷锚支护坑道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喷锚支护技术在国防和民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为提高我国预锚加固技术的理论水平和设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军创建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室,研制了多台性能优良的加载设备和材性试验设备,解决了一系列模型试验技术难题,为国防、人防工程及国家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如白山、二滩、小浪底、大朝山、李家峡)进行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总参“人梯奖”。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彦良,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交通组组长)、雄安新区发展建设河北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先行开发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部常委等。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型铁路桥梁、多年冻土路基、长大隧道及TBM施工装备状态监测、健康诊断与快速康复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带领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铁道部火车头奖章、教育部优秀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复明,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他提出了构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体的新方法,建立了非水反应高聚物扩散理论,发明了堤坝及地下工程防渗堵涌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他建立了层状结构介电特性及力学特性反演理论,提出了基于无损检测的高聚物精细注浆方法,开发了高速公路、高铁无砟轨道及地下管道快速非开挖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基础工程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难题,倡导成立“工程医院”科教融合开放共享平台。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干旱区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专家,新疆库尔勒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获河海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疆额河建管局、水利厅总工程师18年,现任新疆科协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长期坚守西北边疆工程科技一线,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开展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长期致力于西部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术才,河北省涞水县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主编。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预报与治理研究工作。构建和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研发了隧道岩石掘进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其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山东省科技最高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树屏,重庆交科院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导。从事公路隧道研究四十年,在围岩非确定性动态、大跨隧道施工力学、特长隧道运营安全、环保型隧道结构、地下车站修建技术、地下道路立交技术、墨脱公路建设技术、港珠澳隧道防减灾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获科技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与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9项、国家银奖1项;获专利等知识产权12项。主编交通行业规范6部,参编3部。著作8部,论文186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朱合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国际岩土工程联盟数据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德国洪堡研究奖和卞学鐄国际学术贡献奖等。

李国良,正高级工程师,铁一院副总工程师,特殊复杂环境下长大隧道建造技术铁路行业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先后主持设计了乌鞘岭特长隧道、关角特长隧道、西秦岭特长隧道、中天山特长隧道等,以及郑西高铁、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拉日铁路等二十余条国家重点工程的隧道勘察设计和科研攻关,目前负责川藏铁路昌都-林芝段、中国-尼泊尔、西宁-成都等西部高原地区特殊复杂环境铁路隧道的设计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詹天佑成就奖、中国铁建首席专家,人保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贴,2016年被评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洪开荣,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及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主编。长期从事各类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先后参与了国内十多条铁路近百座隧道施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进步奖。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评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12年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还曾荣获国家第七届詹天佑青年奖、第九届詹天佑成就奖、第十三届詹天佑大奖。200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欧阳效勇,中交二公局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人员,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陕西省优秀青年企业家、首届“中国交通建设”十大风云人物、中国工程建设优秀高级职业经理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交股份三优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明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化建造技术;隧道通风、防灾及节能技术等。中国公路学会公路隧道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桥隧委员会委员。《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隧道建设》、《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等期刊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参编规范规程2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70余篇。获专利及著作权30多项。

谭忠盛,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复杂地质隧道修建关键技术、TBM隧道高效掘进与支护技术、地下大空间安全建造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及二等奖15项,发表论文80多篇,获发明专利30余项。

陈建勋,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英才,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学部委员会隧道工程学部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工程地质和岩土分会副理事长,《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副主编。

长期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3项。发表论文149篇,其中SCI收录67篇,EI收录78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5部,编制标准规范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丁文其,男,1969年11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导、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金奖获得者。中国公路学会公路隧道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副主任、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委会主任等。长期从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新型结构、非线性力学性态、计算理论、施工动态力学与变形稳定与灾变分析、加固修复维护及安全灾变控制、新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大基金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基金及重大工程课题近百项,开发软件2套,申请专利30余项(已获发明专利第一7项实用新型第一1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2部、参编20余部著作或规范标准;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技进步奖与荣誉四十余项。

翟军,1963年生,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工程师。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2019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冯守中,教授级高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道路绿色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照明与防灾技术研究、环保型岩土工程技术研究。曾获国际隧道协会技术创新项目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获授权国家专利40余项;主编及参编行业、地方和学术团体标准16部,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晏启祥,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主研了国家和省部在内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授权国家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在国内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四川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李利平,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齐河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分会副理事长、青委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重大灾害预警与控制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明一等奖1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授权美国专利2项、PCT4项,中国发明专利39项,主编工法2项、参编标准6项。遴选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工程学部隧道施工与灾害控制学科主席。

梁波,博士、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学会标准特聘专家,重庆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获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项目,10余项成果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教材6部,获国际及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林志,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研究员。中国公路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土木工程学会等多个分会理事。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结构病害检测评估与处治、运营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科研开发、设计咨询、标准编写和专业教学。获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杰青等荣誉称号。承担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获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省部级特等级和一等奖5项;国家专利10余项;撰写论文100余篇、著作10部,承担9部标准编写工作,包括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养护、抗震、瓦斯、岩溶等行业标准。主要研究方向:。撰写的“未来城市地下交通及物流系统”获评中国科协2018年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60项之一。

张稳军,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报(EI检索)副主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日本文部科学省青年科学家、天津市首批“用三年时间引进千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天津市“131人才”。ITA WG2委员、WTC水下隧道设计与施工学科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论坛和隧道生命周期管理与防灾减灾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AASCCS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分会理事、天津市危大工程专家、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轨道交通专委会委员、《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和《隧道建设》期刊编委。

罗彦斌,长安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中国公路隧道优秀工程师、第十二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等职务。长期致力于西部复杂环境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与养护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3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刘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担任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执行主编,《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国际知名期刊编委。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溶勘察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智慧管网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BM掘进信息化与智能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骨干参与973、863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成果在陕西引汉济渭工程、云南高黎贡山隧道等多分工程中成功应用,成效显著。

禹海涛,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长期从事地下结构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非一致多台阵试验原理、多尺度耦合方法、强震差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纳入行业标准3项,成功应用于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国家电网特高压GIL输电综合管廊、上海越江长大盾构隧道等20余项重大工程,解决了抗减震设计难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袖计划(2021)、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20)、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7)。在CMAME、IJNME、IJNAMG、TUST、SDEE、BEE、ASCE、AST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8篇,ESI高被引5篇,总被引1500余次,H指数21。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担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TC305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岩石力学学会地下储能与利用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监测与风险小组组长、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工程学部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受聘美国普渡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世界名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李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隧道与城市地下工程设计理论及稳定性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铁道学会桥隧委员会、标准化(隧道)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等4个学会的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重大研究课题子课题(2项)和20余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等项目,已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Computersand Geotechnics、Engineering、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1部,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先后获得教育部、山西省、北京市、中国铁道学会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先后获得教育部、山西省、北京市、中国铁道学会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省部级科技奖励近10项。

涂耘,现任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与数字工程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从事隧道的科研、检测、设计等业务。先后主持了交通部课题《公路隧道竖井送排式通风照明技术研究及控制系统开发》;西部课题《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综合技术研究》、西部课题《高速公路运营节能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及示范》、《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通风系统及防灾技术研究》、《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通风技术及防灾救援系统研究》等30多项省部级项科研项目,主持和参加了大量隧道方面的检测工作和设计工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等各级奖项20多项。主持了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参与了《公路隧道消防规范》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等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编制。

王亚琼,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公路大型结构物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交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公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纵横向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奖6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40篇,出版著作2部,参编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隧道通风设计细则、隧道照明设计细则,申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研究代表性成果:隧道组合、节能型通风理论计算方法与技术、公路隧道运营环境改善与安全保障技术、复杂环境隧道施工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

丁浩,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公路和道路隧道的科研与设计等工作。现任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隧道院院长、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隧道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十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基面上项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交通部重大科技项目与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主、参编《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和《地下水封洞库结构设计规范》等行业规范。获全国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等省部级人才荣誉与重庆市、教育部、中国公路学会等科技与设计奖三十余项。

黄俊,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建设与轨道交通设计院副院长、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水下隧道绿色智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路隧道优秀工程师、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江苏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13项;主编完成地方标准2部,工程建设指南4部;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省部级工法1项;出版专著3部。

梁庆国,男,甘肃临洮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编委,《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体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教材7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先后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刘学增,博士,同济大学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地下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养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监测、检测以及隧道加固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公路隧道衬砌开裂损伤机理与加固补强方法》等专著5部,主编行业标准《公路隧道长期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公路隧道检测车》、《在役公路隧道长期监测技术指南》等团体标准多项,参编《公路隧道加固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养护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5部。先后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王剑宏,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盾构隧道与地下工程、设施监测诊断、预测运维、性能评估、养护管理以及抗震分析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十余项及中央研究所的技术开发项目数十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隧道技术论文集5部,专业论著 2部以及日本规范3部。兼任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中日盾构隧道交流会执委副/主编,监测诊断技术研究委员会(SIP-RAIMS)委员,日本国土交通省[未来河川设施建设运营委员会]委员,WTC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日本土木学会隧道工学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全寿命周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委员,是SIE、TWS、TUST、ES、ICE等国际期刊及JSCE,JSIDR杂志资深审稿人。

柳献,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长期从事隧道及地下建筑结构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全生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破坏机制和加固机理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贡献。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 项。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合编专著2部;参编标准或规范8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和三等奖5 项等。

郭佳奇,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河南理工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研究所负责人,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专委会常务理事,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复杂地质隧道灾害致灾机理与防治新技术”技术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国家等标准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

石少帅,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后),教授(破格),博士生导师。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山东大学“未来学者青年计划”等。现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助理,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控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及重大工程委托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6部,参编省部级和行业标准10余项,获批省部级工法6项。

陈丽俊,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讲师,从事隧道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陈建勋教授团队软岩隧道方向课题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发表科技论文23篇,SCI收录14篇,EI收录1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焦点资讯
推荐资讯
Copyright © 2012-2024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物流行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