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洪江市黔城镇

更新时间:2019-9-16

行政代码:431281101身份证前6位:431281
长途区号:0745 邮政编码:418000
隶属政区:洪江市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湘N辖区面积:126km2
黔城镇相关查询: 快递查询 邮编查询

导读:通过以下内容您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详细资料,地名查询提供了所属地区的人口数量、区域面积、邮编区号、物流快递公司等内容,如果您对该地区的资料介绍有疑问或认为该内容需要更新,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你完善该地区信息。

  黔城镇(Qiancheng Town )位于洪江市西部,地理位置:东经109°10′,北纬27°10′,地处氵舞 水河畔,沅水之滨。沅、舞 两水在此交汇。全镇土地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枝柳铁路、209国道穿境而过,距怀化市40公里,距芷江飞机场40余公里。18个村,1个农科队,5个居委会,191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小组。黔城镇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风景名胜也具特色。经济发展良好,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61803万元。
   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1949年县治搬迁安江后,黔城改为乡级镇,1960年改为建制镇。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
  -   民俗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筑文化、古书院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庙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庙宇文化:黔城古庙宇众多,尤为明清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县治建有的著名庙宇有曾明寺、先龙坛、玉皇阁、城隍庙、东岳庙、将军庙、马王庙、龙王庙、文庙、山川坛等数十座,今尚存的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古建筑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黔阳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古碑刻文化:黔城古碑刻众多,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刻数以千计,惜废弃不少。今芙蓉楼内建有碑廊厅,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北页、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名人文化:黔阳古城山水秀美,地灵人杰,蕴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神奇的传说和纪念地。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此为官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尤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最为世人所传颂,诗人咏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玉壶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绝唱。同时由于他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至今尚流传有“苗女听歌”、“遮道迄诗”、“佳句退兵”等传说,史称“王龙标”。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后人为纪念他,建 有芙蓉楼,芙蓉楼成为国内较完整的纪念王昌龄胜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镇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后在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及铜剑、侗矛、铜镜、铜铃、琉璃珠、滑石壁等数百件,陶器组合有罐、豆、鼎、敦、壶等1000多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沅水流域的渊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龙标书院
    古书院文化: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旧县志载:北宋元丰三年(1709年)初建学官于县治。南宋淳熙(1770年)迁学宫于城东普明寺。宁宗嘉泰(1201年)又迁学宫于城西。南宋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县令饶敏学建宝山收字于赤宝山麓,后迁于城东,明成化县令陈钢复修。清康熙五年,县令张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613年)迁学宫于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24年)范德灏建排楼额曰:"龙标书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学),四十九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复修。学院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小学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
    古遗址文化:古镡城遗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镇。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立镡成县。明朝以前为土城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苗。次年靖远伯王骥军重筑城墙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14终奖2年)遇大水,城东南倾塌。隆庆五年(1561年)颓于水,仅存西、北两偶,再复修。民国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极大破坏,城址破败不堪。0前后,城墙及五门楼被毁,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在黔、湘边陲-激化时,黔城是少数民族反压迫的首义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观察使窦群建叙州城,逼使辰、叙苗、瑶族首领张伯靖聚众-;后梁开平三年(909),瑶族首领潘全盛据黔城反梁;后周显德元年(954),叙州瑶族首领彦通称王于溪峒间,也以黔城为据点。黔城是湘、黔边陲的军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吴天保率部队起义,明正统十四年(1449)贵州苗民起义,顺治五年(1646)"临济会"人陈友龙抗清,均先攻占黔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击败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复猷回师,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会同返广西。黔城古称五溪蛮地,唐时,黔城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任龙标尉时,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诗就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至今仍有“苗女听歌”、"苗女乞诗"之传说,王昌龄也为少数民族人民所敬仰。
    几千年来,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连戏、傩戏、阳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有以“沅江号子”、“渔鼓”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编花篮”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有以“祭杨公”、“放歌灯”为代表的楚巫习俗;有以“春卷”、“绿豆粉”等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艺术、民俗、宗教于一体的黔城目连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
  政区划分
    全镇辖小江、均田、莲塘、株山、百丈、东山、大田、长坡、渔塘、高桥、柳溪、水沅、板桥、兰花、桃源、金牛、铁坑、倒水湾18个村,1个农科队,5个居委会,191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小组。
  -
  人口
    全镇总人口54000人(含流动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23000人,占总人口的42.6%。
  -
  自然特征
    全镇坐落在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沅水和氵舞 水交汇处,海拔为195—205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楚南上游第一胜地”、“湖南西部文化重镇”、“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30℃,最高39℃,最低-3℃,年降雨量1359毫米,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城市、兴建工厂的黄金地段。
  -
  资源特点
    全镇耕地面积约2078公顷,林地面积约7963.2公顷,境内富藏煤、金矿、陶土、耐火粘土等多种工业原料,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全国与黔城镇面积相同的有:

免责声明:本页地区资料内容为网络收集整理,仅提供阅读参考,本站不对该地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即时性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认为该地区的省份、城市、乡镇、村庄的内容介绍需要更改或完善,请联系网站客服修改,谢谢!

黔城镇区划
431281101001 111 南正街社区
431281101002 112 玉皇阁社区
431281101003 111 北正街社区
431281101007 111 牛头湾社区
431281101008 111 芙蓉社区
431281101200 220 小江村
431281101201 220 均田村
431281101202 112 莲塘村
431281101203 111 株山村
431281101204 220 百丈村
431281101205 220 东山村
431281101206 220 大田村
431281101207 220 长坡村
431281101208 220 渔塘溪村
431281101209 220 高桥村
431281101210 220 柳溪村
431281101211 220 水源山村
431281101212 220 板桥村
431281101213 220 兰花村
431281101214 220 桃沅村
431281101215 220 金牛村
431281101216 220 铁坑村
431281101217 220 倒水湾村